笔趣阁

笔趣阁H小说 >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 >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第十七章:和小目标儿子同名,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第十七章:和小目标儿子同名,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热门推荐:
晋朝覆灭后庆朝不是马上
就续上去的,天下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当时的庆太祖还没有称帝而是自封为
庆王,第一次开科取士也不是那么的正规,仅有他占据的庆州一带的士子前去参
加,庆朝作为结束了晋灭之后军阀混战的大一统王朝,王政时期的科举自然就成
为了毫无争议的正统科举,王苏檀就成了科举历史上第一个女进士兼第一个女状
元,而且还是年岁最轻的状元!

  庆太祖既是允许女性参与科举但也制定了种种限制,年龄和婚嫁就是他点了
王苏檀为状元后定下的,王苏檀也是运气好,招的赘婿宁易乃是从小长大玩耍的
青梅竹马,宁易并没有赘婿这重最受社会鄙视的身份而自怨自艾,反而持家有道
让夫人可以没有任何顾忌在仕途上发展,王苏檀经历太祖、太宗、德宗、真宗、
仁宗这五位庆朝天子。在庆朝的文官制度中以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
密副使最为尊贵,是宰相的同义词,合称「宰执」,俗称四大头,但最尊贵当属
同平章事,四大头从低到高王苏檀都当过,她还给德宗、真宗、仁宗当过讲读,
也就是老师。

  庆朝的国号源自于庆太祖起家的顺庆府,顺庆府在后世重庆的辖区内,可见
庆朝是一个以巴蜀作为根据地最终统一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巴蜀之地的食盐多是
井盐,王苏檀的仕途就始于江阳盐仓监,江阳是自贡的古称,号称为西南盐都,
王苏檀上任后通过以工代账、以工代税的方式,发动灶民盐丁大规模修理仓库,
建造大盐仓,扩大仓储, 短短几个月下来,江阳一带就建起了近百座盐仓。同时,
王苏檀还简化了收购程序,在很短的时间内让盐库收储量翻了数倍,盐在封建时
代是硬通货,等同于工业时代的印钞机,使得庆国的财政收入直线上升,六载后
王苏檀高升,继任官员萧规曹随,丰厚的盐税有力支撑了庆朝的统一战争。

  王苏檀有个小她十五岁的幼弟王苏榆,在封建时代不管女性多么出色,只要
有男丁在就是男丁当家,但幼弟却是在该死的年龄挂掉了,他打小就体弱多病,
而且对于姐姐有着强烈的嫉妒心,为什么家里人都围绕着她转,我才是王家的继
承人才对,这种扭曲的心灵作用于身体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弱,终于在及冠前夕死
掉了,关键是没有结婚。

  一世祖王弥老来得子,就这一个儿子,再不争气也是儿子呀,丧子之痛让他
短时间内白了头,意识到这就是命,在给儿子举办完丧礼后以王家族长的身份在
祠堂中公布了一个决定,让王苏檀在他百年后担任王家掌舵人,王苏檀的两个叔
叔对此没有任何意见,因为王家的命运如今就寄托在大侄女王苏檀身上了。

  王苏檀是庆朝历史上第一个将四大宰执都做了一边的文官,王苏檀能被点为
状元文笔自然也是一等一,尤其是在散文这一块,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
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可以说她的散文作
品到了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改一个字都不行的程度,是庆朝前期文风的引领者。

  关键王苏檀与宁易二人的后代也争气,他们的长子王曦与长孙王羡都高中状
元,还都和母亲与奶奶一般做到了四入头,后人是这么评价当时的王家:三世状
元一门宰相,五朝元老三代帝师。

  庆朝给王苏檀的谥号也是历史独一份,单一个「文」,要知道此方世界的谥
号规则是君主用单谥臣子用双谥,更别说王苏檀薨后当时的庆朝皇帝仁宗还追封
老师为荆王,根据封建时代用谥号和官爵来敬称先贤的传统,什么曾文正,什么
杜工部啦,王家后人对王苏檀的称谓便是荆文王,应了「小说需要逻辑但现实不
需要」这句话,待她百年之后王家子嗣将其各作品收集,编为了《荆文王集》。

  在另一个时空的炎黄大地,得单一个「文」谥号的封建时代官员就一个,乃
北宋的王安石。

  只是王苏檀入仕的时候庆朝已经有了大体框架,彼时庆太祖已经称王七年,
跟随他起兵的一干人等都占据了重要职务,所以就算是状元也得从基层干起,王
苏檀本人是长于内政,庆朝又奉行无军功不授爵,她就与开国勋贵失之交臂,她
的后人要等到八九百年的两夏才能混成从龙功臣。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几年的女状元华嫦箐因为王苏檀千百年
前的一篇《谏摒女书》得了参与科举的机会,只是她那时还太年轻,才二十三岁,
殊不知所有命运的馈赠,背后都暗自标好了价格,在这个同人文中,华嫦箐所要
支付的代价就是成为王嗣璁的鸡吧套子!

  科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隋唐时期的科举与两宋不同,两宋又与明清不同,
此时空科举的脉络就隐藏在了历朝历代所编纂正史的选举志或职官志中。

  此方世界的第一次科举可以追溯到魏世祖章皇帝曹爽那里,第一次看到这个
名字的时候王嗣璁有一种要笑死的冲动,当然了,此曹爽非彼曹爽,彼曹爽可是
蠢得被司马懿骗得团团转,五千余人因为和他有关联而丢了性命,这已经不是死
一户口本了。此曹爽则厉害多了,将父亲传给他的势力从一隅割据政权带成了大
一统皇朝,名为继承实为开创,正是依靠这份一统天下的威望他才能推行科举这
种挖世家大族根基的选拔制度。

  饶是身为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曹爽在推行科举制度的过程中也是磕磕绊绊,
毕竟世家大族在他统一天下的过程出了大力和死力,同时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曹爽也知道步子大了会扯到蛋这个理,故在科举实行的过程中妥协了很多,具体
的妥协措施都在郑朝给魏朝所修编的《魏书·职官志》记着,比如没有资格考试,
想要参加科举必须要得到权贵的推荐,考卷也不会糊名和誊写以至于考官能看到
考生的个人信息,同时录取人数也很少,就拿在曹爽在位第十年所进行的首次科
举为例,仅仅取了五名门阀出身的进士,而且举办的频次也很低,在第一次科举
后的二百一十七年间只进行了十三科,其中三次还是在魏世祖时期。

  以后世,尤其是两夏的眼光来看待魏朝的科举,无疑是弊端重重,进士名额
基本上都都权贵子弟所垄断,但不管怎么说都开了考试授官的先河,更别说魏世
祖在后面两次科举中点了七名寒门举子为进士,并破格擢升使其掌机要,一举打
破了士族门阀凭借血缘关系垄断官场的局面,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
【1】【2】【3】【4】【5】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