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出身,本就属于我说的那种,不是大富大贵,
却刚好能有足够好的起点利用这种机会进入燕武院的人。也许他也意识到,正是
像他这样的人,才占据了比起最穷困,也或许是最需要这种改变命运的机会的人
的位置吧?
「宋兄谬赞了,我不是想批评燕武院的存在,只是觉得有些可惜而已。它的
本意是很好,也有潜质成为我们期望中的那个模样,但是……人性如此。道德经
你读过吗?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天道才是损有余而
补不足的,人却恰好相反,人性自私,总是要找办法把本就不足的人更加剥削,
来奉已经富足的人。无论是燕武院还是科举,又或者是什么其他的上升道路,结
果总会一样的。」
无论本意再好,学习武功这种堪比高考跃龙门,改变命运的机会,肯定不会
真就是燕朝太祖嘴上所说的那样,留给草根平民的公平渠道,定是充斥着数不尽
的腐败和幕后操作。就算能够能够保持理论上的清廉和公正,又怎能断掉人与人
之间自然存在的经济差距?何况,大燕官府对于这种情况不说乐见其成,至少也
是不会关心的,因为它在乎的是这个系统筛选出来,能够被吸收的武力,而不是
如何让参与者收获到公平的回馈。
梁清漓思考了一阵后,有些愕然地说道:「夫君说的……奴家竟然想不出该
如何破解?难道,难道生下来便贫困无助的人,除了极为少数的幸运儿,真就再
无翻身的机会?」
我拍了拍她的手道:「没办法,人生下来便是不平等的。哪怕能改变自己的
命运,也改变不了天下人的命运。这是武功再高也难以改变的,连皇帝也做不到
的事。」
梁清漓却没有像宋钊那样眉头紧锁,而是目光炯炯地看着我,说道:「夫君
的神色告诉奴家,你一定有解决方法的。」
我失笑道:「你以为我是神啊,这种全天下人合力都未必解决得了的问题,
我肯定也不行的。不过,要将世间的不平等根治虽然不可能,但好歹也是能改善
的。比如,如果所有人,无论出身和富贵,都能读书习武,那么尽管不公平,人
人都有一丝机会去改变命运。
宋钊忍不住说道:「如若燕武院将大门为所有想要习武的人敞开,韩兄觉得
是否会更符合它为大燕培育英才的期望?」
我说道:「不,目前的大燕根本没有支撑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习武的条件。硬
要这么做,只会出现乱象,也会对民生形成极大的伤害。
宋钊和梁清漓都惊讶地问道:」为何?「
「首先呢,十几岁的年轻人已经是小家庭里非常重要的劳动力了,如果这些
人都去学武的话,那家中的负担只会加倍加重。其次呢,大燕虽然民风尚武,却
也没有足够的武师和资源来培育这么多的苗子。这是最现实的原因。还有就是,
一个练武的人食量比寻常人要大三四倍,如果现在的三流高手量翻十番,朝廷就
得焦头烂额了,若让全天下的少年人都进燕武院练拳,大燕哪来这么多的粮食,
尤其是在大家都离家学武的情况下?这还不算药草,器械等等的花费呢。」
我看两人都认同地点了点头,便继续道:「这接下来的部分是更深层次的考
虑,也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哈。你觉得,培养出一个二流高手,和培养出十个熟练
的农夫,对朝廷来说,哪个更好?我觉得大部分人肯定会觉得二流高手更好,毕
竟一千个武者里才能出这么一个强者。对个人来说,成为一个高手能够受到朝廷,
武林,整个大燕所有势力的青睐,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仅仅因为你很能打。对朝
廷和地方势力来说,多一个高手便代表多一分对自己所统治的领地的掌控力。
「但是对于平民百姓,对于整个大燕来说,十个农夫在民生方面的作用必然
比一个二流,也许比甚至一个一流高手更大。保家卫国是武功高强者最能发挥价
值的地方,但普通的军卒其实已经能够胜任大部分的这些职责了。反而是我们吃
的,穿的,用的,全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劳动成果。要让这个好不容
易培育出来的高手去耕地,去养猪,去编织衣裳,哪怕他身手不凡,最多也就能
干三四个人的活吧?可是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不正是为了逃避这种所谓平头百
姓才会做的辛苦劳作,享受人上人的待遇?要利用高手的身手去让他成为更厉害
的农夫,更厉害的屠户,那怎么可能?就算朝廷愿意,高手也肯定不可能愿意的。」
「如果明天朝廷宣布,所有人都能够学武,所有人都有机会当那人上人,你
觉得还会有人愿意去做那些辛苦的,低下的活吗?当一个高手虽然对个人意义很
大,但对我们的族群来说,起不到让人生活更好的作用,甚至培养出一个高手所
需要的资源,能够养活六七个农夫。穷兵黩武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地里刨出来的
食物就那么多,你是要用来养活平民百姓,还是去养不劳作,不下地,只训练、
习武的精兵?又有多少资源能养这样的兵士?」
「历朝历代,许多时候有重农抑商的习惯,便是因为若有太多人去当商人,
去试图挣得商业之利,容易影响到农耕。农耕发展不够的话,全天下都要乱套了。
在我看来,大燕也许需要某种程度的重农抑『武』,否则同样会因为太多人追逐
武功所带来的捷径,形成祸根。」
我无奈地说道:「不,其实重农比抑武还重要,前者治本,后者治标,但是
除了史上那几个以治世著称的时期之外,只听说层层税赋往农民头上家的,哪有
朝廷反过来贴补农夫的?所以说,也许有一天全民练武会是合适的,甚至必要的,
但是那将会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事了。当今天下,不适合这样做。」
在我看来,武者作为与科举官途并列的道路,最危险的其实是它对于生产力
和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6】【7】【8】【9】【10】
却刚好能有足够好的起点利用这种机会进入燕武院的人。也许他也意识到,正是
像他这样的人,才占据了比起最穷困,也或许是最需要这种改变命运的机会的人
的位置吧?
「宋兄谬赞了,我不是想批评燕武院的存在,只是觉得有些可惜而已。它的
本意是很好,也有潜质成为我们期望中的那个模样,但是……人性如此。道德经
你读过吗?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天道才是损有余而
补不足的,人却恰好相反,人性自私,总是要找办法把本就不足的人更加剥削,
来奉已经富足的人。无论是燕武院还是科举,又或者是什么其他的上升道路,结
果总会一样的。」
无论本意再好,学习武功这种堪比高考跃龙门,改变命运的机会,肯定不会
真就是燕朝太祖嘴上所说的那样,留给草根平民的公平渠道,定是充斥着数不尽
的腐败和幕后操作。就算能够能够保持理论上的清廉和公正,又怎能断掉人与人
之间自然存在的经济差距?何况,大燕官府对于这种情况不说乐见其成,至少也
是不会关心的,因为它在乎的是这个系统筛选出来,能够被吸收的武力,而不是
如何让参与者收获到公平的回馈。
梁清漓思考了一阵后,有些愕然地说道:「夫君说的……奴家竟然想不出该
如何破解?难道,难道生下来便贫困无助的人,除了极为少数的幸运儿,真就再
无翻身的机会?」
我拍了拍她的手道:「没办法,人生下来便是不平等的。哪怕能改变自己的
命运,也改变不了天下人的命运。这是武功再高也难以改变的,连皇帝也做不到
的事。」
梁清漓却没有像宋钊那样眉头紧锁,而是目光炯炯地看着我,说道:「夫君
的神色告诉奴家,你一定有解决方法的。」
我失笑道:「你以为我是神啊,这种全天下人合力都未必解决得了的问题,
我肯定也不行的。不过,要将世间的不平等根治虽然不可能,但好歹也是能改善
的。比如,如果所有人,无论出身和富贵,都能读书习武,那么尽管不公平,人
人都有一丝机会去改变命运。
宋钊忍不住说道:「如若燕武院将大门为所有想要习武的人敞开,韩兄觉得
是否会更符合它为大燕培育英才的期望?」
我说道:「不,目前的大燕根本没有支撑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习武的条件。硬
要这么做,只会出现乱象,也会对民生形成极大的伤害。
宋钊和梁清漓都惊讶地问道:」为何?「
「首先呢,十几岁的年轻人已经是小家庭里非常重要的劳动力了,如果这些
人都去学武的话,那家中的负担只会加倍加重。其次呢,大燕虽然民风尚武,却
也没有足够的武师和资源来培育这么多的苗子。这是最现实的原因。还有就是,
一个练武的人食量比寻常人要大三四倍,如果现在的三流高手量翻十番,朝廷就
得焦头烂额了,若让全天下的少年人都进燕武院练拳,大燕哪来这么多的粮食,
尤其是在大家都离家学武的情况下?这还不算药草,器械等等的花费呢。」
我看两人都认同地点了点头,便继续道:「这接下来的部分是更深层次的考
虑,也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哈。你觉得,培养出一个二流高手,和培养出十个熟练
的农夫,对朝廷来说,哪个更好?我觉得大部分人肯定会觉得二流高手更好,毕
竟一千个武者里才能出这么一个强者。对个人来说,成为一个高手能够受到朝廷,
武林,整个大燕所有势力的青睐,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仅仅因为你很能打。对朝
廷和地方势力来说,多一个高手便代表多一分对自己所统治的领地的掌控力。
「但是对于平民百姓,对于整个大燕来说,十个农夫在民生方面的作用必然
比一个二流,也许比甚至一个一流高手更大。保家卫国是武功高强者最能发挥价
值的地方,但普通的军卒其实已经能够胜任大部分的这些职责了。反而是我们吃
的,穿的,用的,全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劳动成果。要让这个好不容
易培育出来的高手去耕地,去养猪,去编织衣裳,哪怕他身手不凡,最多也就能
干三四个人的活吧?可是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不正是为了逃避这种所谓平头百
姓才会做的辛苦劳作,享受人上人的待遇?要利用高手的身手去让他成为更厉害
的农夫,更厉害的屠户,那怎么可能?就算朝廷愿意,高手也肯定不可能愿意的。」
「如果明天朝廷宣布,所有人都能够学武,所有人都有机会当那人上人,你
觉得还会有人愿意去做那些辛苦的,低下的活吗?当一个高手虽然对个人意义很
大,但对我们的族群来说,起不到让人生活更好的作用,甚至培养出一个高手所
需要的资源,能够养活六七个农夫。穷兵黩武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地里刨出来的
食物就那么多,你是要用来养活平民百姓,还是去养不劳作,不下地,只训练、
习武的精兵?又有多少资源能养这样的兵士?」
「历朝历代,许多时候有重农抑商的习惯,便是因为若有太多人去当商人,
去试图挣得商业之利,容易影响到农耕。农耕发展不够的话,全天下都要乱套了。
在我看来,大燕也许需要某种程度的重农抑『武』,否则同样会因为太多人追逐
武功所带来的捷径,形成祸根。」
我无奈地说道:「不,其实重农比抑武还重要,前者治本,后者治标,但是
除了史上那几个以治世著称的时期之外,只听说层层税赋往农民头上家的,哪有
朝廷反过来贴补农夫的?所以说,也许有一天全民练武会是合适的,甚至必要的,
但是那将会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事了。当今天下,不适合这样做。」
在我看来,武者作为与科举官途并列的道路,最危险的其实是它对于生产力
和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